学会动态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会动态 > 2025年全国声学大会-大会报告重磅来袭!
学会动态

人物专栏

  • 毛伟

    毛伟,男,1986年11月生,博士,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物理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建...

                       
  • 宋韧

    宋韧,现任重庆清文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主要研究领域为声场设计、定向发声等。 学历与经历: 1992年~1996年首都经贸大学 ...

                       
  • 马晋毅

     马晋毅,男,1971年10月生,汉族,山西晋中市人,中共党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六研究所首席专家、正高级工程师。

                       
  • 牟笑静

    牟笑静,工学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学者。 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副秘书长...

                       

2025年全国声学大会-大会报告重磅来袭!

发布时间:2025/10/27 学会动态 浏览次数:232

“2025年全国声学大会”将于2025年10月31-11月4日南昌召开,会议主题为“声驰浩宇,智铸新元”,由中国声学学会主办,南昌航空大学承办。本次大会将继续推动“产、学、研、用”全领域的交流融合互动,审视时代的发展趋势,拓展声学领域的发展空间,宏观论述技术趋势,专题聚焦前沿技术,广泛普及声学知识,展示产业最新成果,打造国内声学领域顶级示范品牌。

“2025年全国声学大会”将于2025年10月31-11月4日南昌召开,会议主题为“声驰浩宇,智铸新元”,由中国声学学会主办,南昌航空大学承办。本次大会将继续推动“产、学、研、用”全领域的交流融合互动,审视时代的发展趋势,拓展声学领域的发展空间,宏观论述技术趋势,专题聚焦前沿技术,广泛普及声学知识,展示产业最新成果,打造国内声学领域顶级示范品牌。

大会报告


李 惠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波动方程的AI求解方法

摘要:传统波动方程数值计算效率低,AI求解方法可以极大提高波动方程求解的效率,但AI求解器训练需要大量数据,但高质量数据获取十分困难。本报告介绍数据逆向生成方法,数据满足波动方程达到第一性原理精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时空耦合Transformer求解网络,为解决高频逼近困难问题,本报告在transformer求解网络中嵌入Dilation算子;结果表明,本报告方法可以极大提高求解效率(比传统数值方法提高千倍)。最后,介绍医学便携式超声系统。

个人简介:李惠,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工程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土木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流体力学与风工程、超材料等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 G W Housner奖章和R H Scanlan奖章、2015年国际结构健康监测年度人物奖,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在Nature和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曾任国际结构控制与监测学会(IASCM)理事长,现任亚太智能结构技术研究中心网络(ANCRiSST)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结构健康监测》(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等国际期刊副主编或编委。

李整林

中山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深海水声无人自主探测技术探讨

摘要:随着国家海洋战略利益拓展,我国水声装备应用海区环境逐渐从浅海走向深海,我国水下AUV等无人平台技术应用越来越成熟,声纳技术发展需要开始从有人走向无人,发展针对远洋远域水下封控的无人自主探测技术成为必然。报告从深海环境特性、声场特征规律、声场时空相关性、声纳阵增益与声纳性能、深海AUV组网探测技术等不同侧面,探讨我们深海无人自主探测及环境保障方面的一些最新进展及主要问题,为我国水下探测技术发展提供参考。(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U22A2012)

个人简介:李整林教授,中山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院长,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任广东省深海水声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汉江国家实验室珠海研究中心副主任、两型声纳副总师、“水声工程大总体”副总师及“基础理论”子工程总师,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西太平洋国际声学委员会秘书长等职。主持过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海洋863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专项等数十余项,在水声探测技术与声纳开发、声纳目标模拟与数字孪生、浅海及深海声学、海底反演与环境保障方面做出特色工作,出版《深海声学与探测技术》,发表论文180余篇,获省部级奖励6项。

陈德华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特聘研究员

报告题目:储层声学及深地声学探测研究进展

摘要:面向国家能源安全与深部资源勘探开发重大战略需求,团队长期致力于深地声学探测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在理论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复杂多相孔隙介质储层声学理论,构建了多尺度波致流理论模型,并开发了伪谱法、有限差分等高效数值模拟算法与软件,为储层参数反演和结构成像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核心技术方面,突破了耐高温高压声波换能器技术瓶颈,自主研发了偶极子、随钻声波、超声成像等多类声学换能器,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横波远探测成像测井仪等高端装备,解决了小尺寸大功率发射与低信噪比信号采集等难题,实现了井周近百米范围内的有效探测;最新一代仪器在8340米深井成功获取合格地质资料,创造了国产装备深度探测纪录,标志着我国高端声波测井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系列成果为我国深层油气、页岩气、干热岩、金属矿等资源能源的高效绿色开发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社会与经济意义显著。

个人简介:陈德华,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超声学实验室主任,国科大岗位教授,国家深地专项专家组成员。长期致力于深海深地资源探测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复杂介质中的声传播、声学传感器及测井装备研发等。在国内率先搭建共振声谱岩石声学测量系统,提出基于共振声谱法的多相流含气率检测新思路;创新性采用金属管材替代岩石模块构建声速刻度井,显著降低成本并应用于油田实践;合作研制出交叉偶极子声波测井换能器与横波远探测成像测井仪等核心部件及装备,打破国外垄断,最新一代声波成像测井仪器在8340米深井实现了百米径向探测,创下国内深地探测纪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发表论文60余篇。

卢 超

南昌航空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高温在线声学检测技术及进展

摘要:高温声学检测技术在促进航空航天先进材料与动力装备研发、冶金绿色低碳生产与产业升级、高温压力管道安全运维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介绍了压电超声、电磁超声、激光超声、空气耦合超声等技术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高温声学检测的典型应用案例和技术瓶颈。汇报了近几年围绕着高温环境下电磁超声和激光超声技术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面向高温环境下铁磁性金属材料的激光电磁超声换能效率调控机理与增强方法、在役650℃高温高压蒸汽管道单线圈电磁超声持续监测与样机研制、1200 ℃高温环境下高温合金基体裂纹与涂层脱粘的激光超声特征成像方法、高温振动环境下高温合金材料局部减薄的激光电磁超声谐振测量方法等。最后,总结了未来高温声学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个人简介:卢超,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航空大学校长,太行实验室智能无损检测创新中心主任,国防重点学科带头人,“智能检测技术与仪器装备”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带头人,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无损检测技术及仪器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防基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央军委装发部“慧眼行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40余项。发表NDT @ E Int、Measurement、Ultrasonic等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项,编制国家和行业标准7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