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9/10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充满前瞻性的理念。这十字...
-
2025/09/07
2025年8月29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指导,哈尔滨工程大学、浙江大学主办,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协办的第一...
-
2025/08/31
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计划于2025年9月21日至23日在广东珠海召开“水声学分会2025年学术交流会”,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290...
-
2025/08/23
2025年8月14日—17日,由中国声学学会计算声学分会主办的“2025年全国计算声学大会”在云南省大理市成功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声...
登上央视!X-scape Lab用自然声音疗愈心灵
发布时间:2025/09/10 学会动态 浏览次数:225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充满前瞻性的理念。这十字箴言,如椽巨笔,在中华大地绘就出一幅以生态文明为底色的时光画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光阴荏苒,“两山”理念提出至今已将满二十周年。从2025年8月12日起,总台新闻频道连续五天推出特别报道《千秋画卷》。
2025年8月16日,总台新闻频道《千秋画卷》节目以《听!万物共生的和谐交响》为题,报道重庆大学声景研究中心用科学实验揭示自然声对人类身心的影响。

聆听自然疗愈心灵
大脑也在“深呼吸”
在重庆大学的声景实验室,研究人员正在尝试用科学“破解”自然声音带给人类身心的影响。
受试者坐在一间安静的听音室里,头戴脑电波采集装置,眼前的屏幕上播放的是与声景相关的视觉内容。仪器的显示屏上,脑波曲线像山脉般起伏,实时记录着他的神经状态。主控台上播放着不同类型的自然声——夏日虫鸣、竹林风声、山间流水。

重庆大学声景研究中心主任 谢辉:通过大量的现场实验,确实是发现人在听自然声的时候,脑电阿尔法波的比例会更高,说明人体处于一个更放松的状态。自然声在缓解我们身心压力、调节我们的情绪,包括促进我们认知恢复都有明显和稳定的恢复性效益。

听鸟鸣声时,人脑中阿尔法波功率显著上升;听流水声时,皮电活动减弱,心率稳定;听到交通噪声,贝塔波功率明显上升,显示出较强的紧张或压力反应。

实验受试者 李泳翰:我听到了流水声,然后鸟鸣声以及虫鸣声,很容易让我的脑袋放空,人就特别容易放松。
这些来自自然的声音,不只是背景音乐,它们是我们和大自然关系中最温柔、最有效的纽带之一。
声景研究中心
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
重庆大学声景研究中心成立于2023年,由谢辉教授主持,康健教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担任学术顾问。中心以复杂环境中的多感官感知与交互机制为核心方向,研究重点涵盖声景理论、跨感官环境设计、声景与健康、声景遗产保护与应用等。中心同时致力于推动声景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并探索声景研究在乡村振兴与高等教育育人体系中的作用。

团中央第一书记阿东参观重庆大学声景研究中心
依托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心建有中西部地区领先的建筑声学实验室,已建立覆盖多类空间环境的声景数据库,完成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30个景区的声景采集,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余万条声音数据资源。研究成果获得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 AAPME)卓越奖、重庆市优秀勘察设计奖一等奖、重庆市创新争先奖、CECS标准科技创新奖等奖项。
在政策与标准制定方面,中心成果已应用于国家相关法规与规划,深度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修订与《“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论证工作。团队主持编制我国首部医院、学校、旅馆和博览建筑的声学设计专项标准,参编ISO国际标准1部及国家标准4部,在我国声学规范体系建设中形成了重要影响力。
在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方面,中心在云南绿春县开展声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出“古歌—传统村落—振兴”的保护模式,系统收录并整理哈尼古歌70余首(国家级非遗第二批名录)。成果入选2024年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并作为典型案例获批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项目。

田野资料采集

现场集体合影
中心研究成果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024年,央视纪录片《生命长江》专题报道了中心在长江流域的声景与生态保护研究,团队采集了沿岸城市与保护区的珍稀动物声音,建立了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自然与人文综合声景数据库。该成果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也被新华社报道。

同时,中心注重跨学科交流与公共传播,策划并组织多项声景主题展览,包括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2021年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未来之声”、2022年“聆听未来—声景设计展”、2023年“绿春之声”等,累计参观人数超过65万,为声景研究在学术界与公众领域之间搭建了交流平台。



来源:央视新闻、重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