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9/21
会议介绍 “2025年全国声学大会”将于2025年10月31-11月4日在南昌召开,会议主题为“声驰浩宇,智铸新元”,由中国声学学会主办,...
-
2025/09/16
中国声学学会声频工程分会计划于2025年10月11日至13日在杭州召开“2025声频工程学术交流年会”,本次年会设置了大会报告、专家特...
-
2025/09/14
声聚深圳 智启未来 尊敬的各相关单位、领域专家: 中国声学学会语音、听觉与音乐声学分会定于 2025 年 9 月 26-28 日在...
-
2025/09/10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充满前瞻性的理念。这十字...
2025年全国声学大会——中国声学学会40周年纪念专题论坛
发布时间:2025/09/21 学会动态 浏览次数:536

会议介绍
“2025年全国声学大会”将于2025年10月31-11月4日在南昌召开,会议主题为“声驰浩宇,智铸新元”,由中国声学学会主办,南昌航空大学承办。本次大会将继续推动“产、学、研、用”全领域的交流融合互动,审视时代的发展趋势,拓展声学领域的发展空间,宏观论述技术趋势,专题聚焦前沿技术,广泛普及声学知识,展示产业最新成果,打造国内声学领域顶级示范品牌。
中国声学学会40周年纪念专题论坛

田 静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研究员
报告题目:新时代的声学
报告摘要:声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具有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多重内涵,而其研究与发展则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与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密切相关,与时俱进是声学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之所在。早期和近代声学主要在于发现、揭示声波的物理规律并加以利用;二战以后,声波的信息特征成为声学的研发重点;进入21世纪,声波的数字化为声信息的研究和应用开拓了广阔的天地;2020年代以来,新一代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及其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广泛渗透,推动声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声学4.0)。一方面声学研究从理论、算法、方法、数据等方面有力支撑了AI的研发,另一方面AI亦为声学的研发应用提供了的革命性手段与辉煌的前景。
个人简介:田静,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所长、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局长、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声学学会理事长、《声学学报》主编、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声学委员会(ICA)副主席、国际噪声控制学会(I-INCE)副理事长等职。长期从事声学、信息技术及相关学科研究与科技管理工作,在有源噪声与振动控制等方向,先后承担或参加完成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专利30多项。曾获得国家与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以及马大猷声学奖。
郑海荣

中国科学院 院士
南京大学 副校长
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 研究员
报告题目:迈向极微观的现代声学
报告摘要:经典声学理论与物理、智能技术相结合,在极微观领域展现出强大活力。本次报告介绍了声场调控理论及其在微观生物研究中的前沿进展。借助声学超材料、超声面阵列、微泡动力学与声流耦合效应,实现了深亚波长衍射成像与微纳尺度生物目标的精准操控,推动生物分子力学加载、离子通道调控、超声细胞工程等生物物理变革,促进了声遗传学与无创超声脑机接口等新技术的发展。展望未来,声学将在人工结构功能器件、无创脑机接口、细胞调控、微纳成像、靶向药物递送、组织器官打印制造等领域带来突破,催生颠覆性技术,其跨尺度融合特性也将持续推动物理、生物与信息科学的深度协同与创新。
个人简介:郑海荣,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主要研究医学成像技术与仪器设备、声学/磁学生物物理。主持完成了国家基金委重点、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中科院战略科技先导专项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专项等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担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主持完成我国首型号高场超导磁共振成像装备研制及超声辐射力弹性成像技术系统,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章 东

南京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南大声学的传承与发展
报告摘要:自1954年魏荣爵先生在南京大学创建国内第一个声学专业以来,南大声学已发展70余年。本报告将简述南大声学的发展历史,魏荣爵先生等老一辈声学工作者对南大声学的贡献。适逢中国声学学会成立40周年,本报告将介绍南大声学与中国声学学会发展的渊源及南大声学对学会发展的贡献。21世纪初,声学理论与技术深度发展及学科交叉深化,传统培养模式面临物理基础薄弱、交叉思维局限与实践能力脱节等瓶颈。2009年起,南大物理学院启动国家需求导向改革,构建“物理为基-声学为核-战略需求为向”的复合型培养体系,旨在培养物理根基扎实、声学素养卓越、战略响应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本报告将介绍新形势下南大声学的教学改革。本报告还将介绍南大声学研究的现状,学科研究方向及师资队伍,并展望南大声学未来发展的蓝图。
个人简介:章东,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超声、非线性声学、声信号处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10余项。在Nat Materials、PR Applied、APL、JASA、UMB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2006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7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6年获批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2016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7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18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二层次;2021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非线性声学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Applied Acoustics副主编、Acoustical Physics编委、声学学报副主编、应用声学编委、声学技术编委、临床医学超声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编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委员会专家等。

孙 超
西北工业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海洋内波引起的声场动态起伏特性研究
报告摘要:海洋内波是发生在层化海洋内部的波动,其最大振幅发生在海水内部,波动频率介于惯性频率和浮性频率之间,其中内孤立波具有周期短、振幅大、流速高、非线性强的特征,对水下声场影响最为显著。巴士海峡以西海域是全球海洋中内孤立波高发海域,观测数据显示其波峰线长度可达上百公里。南海内波在吕宋海峡经潮-地非线性相互作用生成后向西传播,并在深海盆发展成型,继续向西传播至陆坡后伴随波列和频散过程,最终在临界深度附近时发生极性转化,直至消亡。内孤立波从吕宋海峡生成直至在陆架浅水区消亡过程中,对浅海和深海水文环境参数均带来较大起伏,进而影响水下声场空时分布规律,尤其是对深海声场特征影响较大,如深海声区偏移、会聚区展宽等现象。本文首先介绍近年来在南海北部海域分别开展的浅海和深海内波-声传播长期同步观测实验,分析浅/深海内孤立波引起的水下声场能量起伏和结构特征变化规律;然后,结合耦合简正波理论研究内孤立波对浅/深海声传播影响机理;最后,针对实际海洋环境中存在多尺度复杂海洋动力过程时的动态海洋声传播研究进行初步探索。
个人简介:孙超,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声学与海洋信息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近代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声纳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特邀评审专家,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主任、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陕西省声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入选511国防科技人才工程。
1992年获英国拉夫堡大学博士学位,2000至200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物理实验(UCSD-MPL)进行访问研究。长期从事水声学、声呐技术、阵列与统计信号处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荣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0项,培养毕业研究生80余人。

毛东兴
同济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噪声评价和控制技术40年发展和展望
报告摘要:报告从噪声的效应、评价以及控制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声学学会成立40年来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内容包括:噪声对人的心理、生理影响以及对噪声引起的生理和心理疾病机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人耳听觉特征以及主观评价,声品质及噪声的评价量等相关研究发展,以及现代听觉环境和噪声源特征下的合理评价方法和评价量的研究挑战;吸声和隔声等噪声控制技术的发展,微穿孔和超微空吸声结构的发展,并结合声学超结构的研究,介绍了完美吸声结构和通风隔声结构等相关研究进展,以及声学超结构在建筑声学和噪声控制中的实际应用;环境噪声预测、噪声地图技术以及声景观研究的发展和应用。
个人简介:毛东兴教授,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所长,全国声学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声学学会第七、第八届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听觉主观感知特征、心理声学与声品质、环境声学及声学超材料等领域的研究。研究成果在Phys. Rev. Lett(PR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和参加了50余项国家标准的制订,主编有《环境噪声控制工程》等国家级规划教材。

乔 钢
哈尔滨工程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水声通信组网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
报告摘要:分析信息时代和海洋强国背景下,国防和民用领域对水下通信组网技术的迫切需求,简述国内外水下通信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实验结果。以扩频通信为例,分析深海远程高可靠通信提高通信可靠性和速率的方法;以OFDM水声通信为例介绍水声信道均衡、多普勒补偿和自适应高速高效通信方法;以仿生学伪装通信、全双工猝发通信为例介绍水下隐蔽安全通信方法。着重分析上述方向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思路。在水声通信网络研究方面重点介绍水下固定式通信网络、定向全双工网络、水下北斗通信导航网络、通信定位一体化网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介绍团队在高可靠升学释放器、通信信号侦查、蛙人通信定位系统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相关领域应用。
个人简介:乔钢,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院长、水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黑龙江省声学学会理事长。 获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防卓青、WR领军、百千万人才等。研究方向为水下声学通信及网络技术,仿声学通信及探测技术、水下定位与导航技术等。承担基础加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重点项目、国防基础研究等重点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海洋科学技术一等奖、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