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动态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会动态 > 沉痛悼念马远良院士
学会动态

人物专栏

  • 毛伟

    毛伟,男,1986年11月生,博士,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物理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建...

                       
  • 宋韧

    宋韧,现任重庆清文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主要研究领域为声场设计、定向发声等。 学历与经历: 1992年~1996年首都经贸大学 ...

                       
  • 马晋毅

     马晋毅,男,1971年10月生,汉族,山西晋中市人,中共党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六研究所首席专家、正高级工程师。

                       
  • 牟笑静

    牟笑静,工学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学者。 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副秘书长...

                       

沉痛悼念马远良院士

发布时间:2025/07/13 学会动态 浏览次数:303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水声工程、信息科学领域杰出的科学家与教育家,航空声呐领域开拓者和奠基人,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远良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7月11日12时14分在西安逝世,享年87岁。


西北工业大学发布的讣告介绍,马远良,1938年7月15日出生于四川省隆昌市,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曾在原哈军工水声专业插班学习。曾任西北工业大学声学工程研究所所长、航海工程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西北工业大学发布的讣告介绍,马远良,1938年7月15日出生于四川省隆昌市,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曾在原哈军工水声专业插班学习。曾任西北工业大学声学工程研究所所长、航海工程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马远良毕生致力于水声工程、信息科学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开创了我国自适应宽带有源噪声控制、任意结构形状声呐体积阵波束设计、水下超指向性阵列信号处理、海上超视距波导传输等研究方向,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授权专利60余项,出版专著5部,为促进我国水声工程、信息科学和水中兵器领域的教育与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马远良先生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讣告指出,马远良一生治学严谨、诲人不倦、淡泊名利、德高望重,深受学界敬仰。他的逝世是西北工业大学的巨大损失,也是我国水声工程、信息科学领域的重大损失!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马远良先生!


西北工业大学官网刊发的《马远良:海洋深处的眼睛》一文介绍,1956年,马远良被泸州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选拔为留学预备生,后因中苏关系恶化中央停止了当年的留苏生派遣计划,遂被保送报考国家急需的“特种专业”——西北工学院“鱼雷设计”专业,成为我国第一届鱼雷专业的学生。1958年初秋,他在工厂劳动期间接到通知,和同年级的七个同学一起,到“哈军工”插班学习水声工程专业。那是“哈军工“第六专科的56—362班,“哈军工“水声工程专业是我国创办最早的水声专业。创办初期,从其他专业的二期、三期学员中,抽调了几位学长改学水声工程专业。四期则是正规招生的第一个班,马远良有幸在那里接受了很严格、很正规的专业教育,和那里的老师和同学结成了终生的亲密友谊。


1961年初完成在“哈军工”的学业回到西工大,他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工作中。为搞好教学,马远良阅读了大量的专业文献,且绝大部分是用英文或俄文写成;推导了许多公式,提高了运用数学的能力;到专业工厂劳动锻炼,主动协助工厂完成科研课题。1963年校领导提出在全校选拔一批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马远良有幸入选,随后得到了更多的培养和锻炼的机会。


1965年春,在马远良27岁的时候,国家把发展航空声纳的研究任务下达到西工大。学校和第七研究院合作,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航空声纳的研究室,他被任命为主管技术工作的副主任,担任”352项目”总设计师。马远良与同伴们不畏艰难困苦,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于1976年完成研制任务,通过了技术鉴定和国家级设计定型,填补了国防科技一项空白,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这项任务的完成,对我国航空声纳领域的装备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981至1983年期间,马远良去到英国拉夫堡理工大学进修水声信号处理,合作教授是一位著名的北约水声科技专家。他在那里废寝忘食地学习和研究,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完成了四个研究课题,为回国后的工作提供了深厚的知识积累。


上文提到,回国以后,马远良率先开展了水声信号自适应滤波与参数估计技术的研究,系统地建立了“自适应相干累积”技术,应用于鱼雷自导系统研制。发明了任意结构形状水听器阵列的方向图优化设计技术,研制成三维可扩展的正交体积阵,应用于新型航空声纳并获得成功。他还与研究生们一起解决了自适应噪声控制中的若干基础性难题,建立了一种新的间歇式自适应算法,在国内首次进行了水下噪声的有源抵消实验,合作撰写了国内第一部该领域的专著《自适应有源噪声控制:原理、算法及实现》,该书是国际上该领域的第二部专著,对于促进我国该新兴技术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90年代以后,马远良相继主持承担两型航空声纳装备的研制并获得成功。困难面前不止步,成绩面前不骄傲。马远良始终以高昂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在科学道路上忘我攀登。他不辞辛劳,深入现场,奔波于校内消声水池实验台,浙江千岛湖水声实验场,哈飞直升机试验站以及青岛、大连的海上试验场所,陕西的冯家山水库,带领研制组周密细致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使先进的设计方案得以完全实现,发挥了既做领军者、又做实干家的模范作用。两型声纳的研制成功和装备部队,是对国防建设的重大贡献,得到了国家和部委的多次嘉奖并授予他多种荣誉称号。


马远良先生一生治学严谨、诲人不倦、淡泊名利、德高望重,深受学界敬仰。他的逝世是西北工业大学的巨大损失,也是我国水声工程、信息科学领域的重大损失!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马远良先生!